乡村振兴

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目标与途径

来源·山合水易·2020-02-12

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并提出了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”和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的总要求。乡村振兴如何实现?如何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20字总要求?
 

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目标,乡村战略振兴的途径


农村产业如何旺起来?

 

在乡村振兴战略的20字总要求中,产业兴旺居第一位。不过,业内对我国农业产业的现状却如此描述:产业大而不强,农产品多而不优,一二三产融合不深;农业生产基础依然薄弱,现代设施装备应用不足,科技支撑能力仍然不强;农业经营规模偏小、主体素质偏低,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。

 

如何实现产业兴旺?要按照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,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、生产体系、经营体系,三大体系彼此联结、相生相伴,共同构成现代农业的体系支撑。

 

1. 产业体系拓展,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

 

做强一产、做优二产、做活三产,推动农业由平面扩张向立体拓展,形成资源有效利用、功能充分发挥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

 

产业体系拓展的压力来自农业效益倒逼。近年来,受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下行影响,国内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;同时,农机作业费用、生产资料价格上涨,人工费用、土地租金上升。很多农民感受到,成本“地板”和价格“天花板”的双向挤压越来越重,大路货不好销了,通过产业体系拓展来提高农业效益的需求十分迫切。

 

因此要顺应农业功能转变要求,夯实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。产业体系聚焦农村各产业的产业布局和总体架构,主要涉及“生产哪些产品”和“承载哪些功能”。当前要农牧渔结合、种养加循环,一二三产融合,做强一产、做优二产、做活三产,推动农业由平面扩张向立体拓展,形成资源有效利用、功能充分发挥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。

 

2. 生产体系调优,双新双创

 

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,就是要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,用现代科技服务农业,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,改变农业“靠天吃饭”的局面。

 

农业物联网、大数据、农村电商……在不少乡村,“互联网+”农业的神奇之笔配以农村创业创新的飘香之墨,不仅拉回了本村的年轻人,还吸引着外地农民来发展。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全面激活市场、激活要素、激活主体,书写着改造农村的全新篇章。诸多新业态、新模式渗透到农村全产业链,让人们看到更精彩更智慧的农业演绎。

 

3. 经营体系放活,小农转型

 

经营体系聚焦主体及其经营方式,事关“谁来生产”和“怎么组织生产”,是产业兴旺的组织支撑

 

长期以来,农业效益低被认为与经营分散密切相关。一是规模小,二是经营主体能力不强。如何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?自2016年起,国家着力推动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,构建起新型农业经营体系。经营体系聚焦于主体及其经营方式,事关“谁来生产”和“怎么组织生产”,是产业兴旺的组织支撑。

 

小农经济的农业经营方式在发生变化,家家种地、户户养猪正成为历史,种养大户、家庭农场、合作社、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大量涌现。
 

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目标,乡村战略振兴的途径


宜居乡村只需要“高颜值”吗?

 

在每个人心目中,乡村的模样不尽相同,可以是幸福生活的家园,也可以是休闲旅游的乐园。2017年底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,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,就是要全面提升农村环境、产业、文化、管理、服务,实现净化、绿化、美化、亮化、文化,将农村打造成为人与自然、人与人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,让城乡居民能“看得见山,望得见水,留得住乡愁”。

 

1. 美化环境,完善基础设施

 

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,既要美化农村环境,又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

 

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,不是简单地搞“村庄建设”或者“新房建设”,而是要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差距,既要美化农村环境,又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。应该清醒地看到,现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只是刚刚起步,已经建成的美丽乡村还存在着资金短缺、建设缓慢的问题,农村垃圾污水设施建设和运行管护相对滞后问题,部分基层组织存在“等靠要”思想问题,个别地方环境卫生状况出现反弹问题,等等。美丽乡村建设需要足够的耐心,坚持不懈地完善地方清洁乡村、生态乡村长效机制。

 

2. 产业生态化,生产清洁化

 

有了产业作支撑,绿水青山才能变成“金山银山”,农业产业生态化、生产清洁化是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

 

农业产业生态化、发展清洁化是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。农村生态产业的发展,加速了人才、技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,催生了观光农业、有机农业、乡村旅游、民宿、农村电商等农村新业态。单纯依靠农业很难富裕农民,要把生态农业与创意农业、乡村旅游结合起来,发展休闲观光农业,把农村建设成为养生养老的地方,把田园变为乐园,农房变为客房,农产品变为旅游产品,有效提升农业溢价能力。

 

3. 传承农耕文化,留住乡愁

 

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,并不是要摧毁旧的农耕文明,要以改造为主、以新建为辅,突出农味、土味、原生态味,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

 

我国是一个有着浓厚农耕文明的国家,农耕文化深植于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。“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”是古代读书人的理想与追求。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,并不是要摧毁旧的农耕文明,用城市文明代替农村文明,一定要避免重蹈一些城市建设对历史文化破坏的覆辙,尤其是对历史文化村落、古树名木、古老建筑的破坏,要以改造为主、以新建为辅,尽量不改变地形地貌、道路水系,不破坏植被,突出农味、土味、原生态味,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。

 

农耕文明今何解?

 

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,充满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,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,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,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……这些既是人们心间挥之不去的乡愁,又共同构成着各地独有的乡村文化。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。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要求,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,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,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。丰富乡村文化,激发发展活力,既是这个时代的要求,更是广大人民的愿望。

 

1. 鼓励更多文化资源进村

 

经过多年建设,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具雏形,未来需要引进更多新的建设力量,更好地满足农民新的文化需求

 

随着物质生活的日渐充足,农民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愈加丰富。如今,得益于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,农民可以越来越方便地在家门口获取文化服务和产品。一方面,乡村文化阵地进一步巩固,另一方面,各方力量为乡村百姓提供的文化活动内容日趋丰富,形式更加多样。

 

2. 把乡土文化传承下去

 

让有形文化留得住、活态文化传下去,迫切需要深化对乡村价值的认识与理解,使泥土里酝酿的独有文化焕发新的魅力

 

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迫切需要深化对乡村价值的认识与理解,深入挖掘、继承泥土里酝酿的独有文化,增强对传统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信心。

 

如何保护古村落,挖掘和展示其独有的文化内涵,同时让当地百姓的生活更加便利?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宋新潮在第三届中国古村镇大会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,其中特别提到要科学、合理编制古村落保护发展规划,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,还要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。广袤的农村大地培育出了大量的民间艺术、戏曲曲艺、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,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,实现活态传承和经济发展双赢,让历史悠久的乡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魅力和风采。

 

3. 移风易俗过出生活新滋味

 

坚持用百姓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宣传,通过移风易俗,让真正的“面子”如春风般温润乡村生活和乡民心灵

 

让文明新风成为乡风主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需要科学引导,坚持用当地百姓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宣传,把老百姓身边的好故事、好榜样讲出来、演出来、唱出来,让新风尚在广阔乡村生根发芽。通过移风易俗,让真正的“面子”如春风般温润乡村生活和乡民心灵。

 

乡村善治靠什么?

 

乡村振兴,治理有效是基础。健全自治、法治、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。健全“三治合一”的乡村治理体系,既离不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凝聚力,也需要在自治和德治的基础上增强法治建设,这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硬性保障。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提出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,也是要走上乡村善治之路,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。

 

1. 大家的事大家办

 

发挥基层党组织主心骨、领头雁的作用,让党员的身影自然地活跃在农村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。夯实基层基础是固本之策,也是乡村治理的前提。在农村,基层党组织是村民们齐心发力奔小康的主心骨、领头雁。

 

2. 法律服务全覆盖

 

逐步完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,将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,消除在萌芽状态。近年来,针对各种涉农犯罪、乡村治理难题,不仅司法机关打击力度日益增强,而且农村法律服务体系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也在逐步完善。

 

3. 普法要适合农民“口味”

 

引导村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,是建设法治乡村、平安乡村的基础,也是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的“必修课”。引导村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,是建设法治乡村、平安乡村的基础,也是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的“必修课”。农村普法要适合农民“口味”,才能使农民学法时坐得住、听得懂、学得进、记得牢。

 

作为农村法治建设的重要一环,以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规范为依据,化解了大量基层矛盾。农村民俗、乡规民约对法治建设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,要让更多百姓能懂法、知法、守法,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。

 

拿什么让农民富起来?

 

乡村振兴,农民生活富裕是根本。拓宽农民增收渠道,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,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发力点。中央一号文件为实现农民富裕目标提出了明晰的路线图,那么,该如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,实现农民生活富裕呢?

 

1. “农业产业致富”不能丢

 

开发农业多种功能,培育更多新业态

 

对大多数农民来说,农业仍然是增收致富的根本。随着现代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,农村电商、乡村旅游、休闲农业、精品农业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一批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主体在农村地区的广泛兴起,农业增收的空间也在不断拓宽。

 

2. 转移就业增收入

 

工资性收入占比提高,多渠道就业创造更多可能

 

中央一号文件提出,要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,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,促进农民工多渠道转移就业,提高就业质量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,促进有条件、有意愿、在城镇有稳定就业和住所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有序落户,依法平等享受城镇公共服务。通过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,大力发展文化、科技、旅游、生态等乡村特色产业,振兴传统工艺。培育一批家庭工厂、手工作坊、乡村车间,鼓励在乡村地区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,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,提供更多就业岗位。

 

3. 集体富才能共同富

 

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

 

一家富不算富,全村富了才算富。乡村振兴,既要立足于富农户,又要立足于壮集体。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,保障农民财产权益,壮大集体经济。

 

壮大集体经济,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。无论是早期发展起来的江苏华西村、河南南街村、北京韩村河,还是浙江鲁家村、吉林北大荒村等后起之秀,都是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全村农民共同富裕。但是,壮大集体经济,关键还是要解决“谁来壮大”的问题。村民富不富,关键看支部。应加强村级班子建设,选好带头人,让农民致富有奔头。

end
查看全部 经典案例
查看全部 相关阅读
顶部
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