环球视野

特色小镇成功经验分享系列之二——如何打造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特色小镇

来源·望乡新乡村·2019-07-15

在官方公布了16个国家级精品特色小镇成功经验后,“望乡新乡村”对这些精品小镇的成功经验逐一进行了详细解读。在上期分享了产业新城型特色小镇的成功经验后,本期推出“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类特色小镇的成功经验”。

 

案例一:浙江诸暨袜艺小镇
 

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类特色小镇


简介:

 

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袜艺小镇是时尚产业类小镇。以发展袜艺产业为核心,入驻企业520家左右,吸纳就业2.2万人,完成特色产业投资43亿元,年缴纳税收3.3亿元,发明专利拥有量40项。

 

规模:

 

规划用地面积4400亩,其中建设用地面积1800亩;已建成区域用地面积3400亩,其中建设用地面积890亩。

 

开发模式借鉴:

 

政府引导、企业作为投资开发主体,以点带面与整体推进相结合、新项目建设与环境整治项目相结合。重点搭建完善的小镇功能体系,采用PPP形式进行综合配套建设,通过完善的设施配套、具有文化特色的生活环境与积极地政策环境吸引产业与人才集聚。

 

运作模式借鉴:

 

政府引导与企业主体相结合,筛选一批产业代表性强又有空间资源的企业作为小镇投资建设主体。通过以点带面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形式,搭建袜业智库、电商园区、两创企业集聚区等产业平台,建设袜艺主题广场、袜艺文化体验馆、滨水休闲文化长廊等旅游景区。通过建设项目与环境整治项目相结合的形式,把小镇基础设施建设融入到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、精品村建设、五星达标AAA级争创等政府重点工作中,综合施策。

 

组建“1+20”高校合作联盟,运行世界袜业设计中心,举办“大唐杯”袜艺设计大赛,推动大唐袜业公司产品实现时尚化、功能化、国际化。推动智能化、创新技术应用。

 

设立淘宝大学,运营电商园区,建成大数据中心,推进电子商务发展。

 

通过股改、创业板、新三板、省股交中心成长板挂牌等形式创新投融资模式,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,降低融资成本,推动小镇产业发展。

 

重点建设“智造硅谷、时尚市集、众创空间”3大区域,推进“美丽示范街、小镇客厅、镇容镇貌改造、入镇口改造、生态河道治理、公共服务设施改造”等6大工程,特色VI系统基本实现全覆盖。

 

编制“三纵三横”旅游景区规划,将大唐袜业城、诸暨城市三环线旅游景观带、冠山溪滨水休闲文化长廊等景观串点成线,构筑休闲购物游、创业创新游等4大旅游线路。

 

通过“文化+产业”“文化+旅游”“文化+社区”等多种形态,挖掘文化历史脉络,塑造小镇文化特色。从而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特色小镇。

 

成功经验:

 

紧扣袜艺主题,精准定位。科学规划,将小镇建设与市发展规划、空间规划、大唐袜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。

 

坚持产业、文化、旅游“三位一体”,生产、生活、生态“三生融合”,工业化、信息化、城镇化“三化驱动”发展理念。

 

将政府引导与企业作为投资建设主体相结合,将以点带面与整体推进相结合。搭建袜业智库、电商园区、两创企业集聚区等产业平台,建设袜艺主题广场、袜艺文化体验馆、滨水休闲文化长廊等旅游景区,构建起企业、人才和公共服务功能等特色小镇重要功能体系。

 

坚持项目建设与环境整治相结合,把小镇建设融入到环境综合整治、精品村建设、五星达标AAA级争创等政府重点工作中,综合施策。

 

坚持“创意+”“创新+”“互联网+”“资本+”发展模式,注重产业结构转型和动力转换,突出只能装备制造、新型原材料研发、创意设计、品牌营销等环节。

 

通过“文化+产业”“文化+旅游”“文化+社区”等多种形态,把袜子的时尚元素融入小镇景观,打造全球唯一的以袜子为图腾的特色小镇。挖掘文化历史脉络。打造大唐袜艺文化体验馆,通过文化与创新彰显小镇文化特色。

 

通过建设股权交易运营中心、设立基金公司、综合配套PPP项目等形式降低小镇运营成本和企业交易成本。制定政策鼓励民营经济,促进产业与人才集聚。

 

案例二:广东深圳大浪时尚小镇
 

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类特色小镇


简介:

 

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大浪时尚小镇是新型纺织类小镇。以发展时尚产业为核心,入驻企业420家左右,吸纳就业数万人,完成特色产业投资2亿元,年缴纳税收4亿元,发明专利拥有量350项。

 

规模:

 

规划用地面积4800亩,其中建设用地面积3500亩;已建成区域用地面积4500亩,其中建设用地面积3300亩。

 

开发模式借鉴:

 

规划为先,依据规划,由政府引导,由小镇11家总部企业与各龙头服装企业主导,建设集产、学、研、商、行业协会管理于一体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绿色制造示范基地。通过综合整治、土地整备、城市更新和文化引领等方式,推动特色鲜明的时尚小镇建设。根据规划,打造“一核两组团”的山水小镇空间格局。依据业态分布情况,以功能需求为导向,深入挖掘当地文化,建设具有文化特色的古街区改造项目,对原有街区、工业区进行改造升级。重塑具有文化特色,符合产业发展与人们生活需要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小镇。

 

运作模式借鉴:

 

成立小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,总体谋划小镇开发建设。设置领导小组办公室,负责小镇的设计和协调。各有关职能部门积极配合,及早谋划小镇关键节点,推进高起点规划建设。重大事项由区政府总体把握。

 

由小镇的11家总部企业与100多家服装鞋帽等时尚品牌企业共同打造集产、学、研、商、行业协会管理于一体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绿色制造示范基地。

 

通过产品设计、品牌经营与生产销售一体化,增强产业规模经济效应。通过增加科研经费,促进新技术应用等手段,提升自主创新水平,实现服装产业、现代科技和潮流时尚三者有机融合。

 

依据规划,结合小镇自然生态环境与地形地貌,打造“一核两组团”的山水小镇空间格局,搭建蓝绿交织的生态框架,植入创意旅游元素,发展九龙山郊野创意公园、大浪河等景观节点,打造龙华绿色第三极。

 

借助时尚公共服务平台和滨水中心项目,提升石凹村开发价值,在片区打造创意工坊社区、活力主街、特色口袋公园和“兴趣点”。以挖掘下岭排村原乡文化为着力点,通过界面整治和功能置换等手段,打造古村漫道。通过增加步行设施、增加植物配置等方式,改造后山花街,为比邻的大浪市民公园打造一个美丽的南入口。

 

以市场化方式,实施产业研发办公中心、文化活动中心、品牌休闲商铺等商业高端项目,构建以峡谷风貌为主题的室外步行商业街,增设滨水河岸亲水平台、水上舞台等多样化空间体验,打造亲水、复合的社区活力中心,推动城市更新。

 

通过改善交通条件,建设人才安置房、人才公寓、制定优惠政策,对企业进行补贴,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等形式优化营商环境。

 

成功经验:

 

立足小镇产业、自然生态、区位、交通基础,由政府统一谋划小镇总体开发建设,成立小镇建设领导小组统一引导、协调小镇开发建设。

 

发动小镇企业,以小镇企业作为特色小镇建设主体,通过自主创新、功能系统化集成等手段提升小镇产业竞争力,强化产业规模效应。

 

根据规划,促进小镇功能区划更加清晰合理,发挥小镇空间优势。

 

以市场化方式,促进小镇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,通过文化挖掘与运用促进小镇古街区与工业区改造升级,优化小镇产业与生活空间环境。

 

通过改善交通、提高居住条件、制定优惠扶植政策、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等形式优化营商环境,从而构建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小镇。

 

案例三:吉林长春红旗智能小镇
 

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类特色小镇


简介:

 

吉林省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红旗绿色智能小镇是先进制造类小镇。以发展汽车产业为核心,入驻企业80家左右,吸纳就业3万人,完成特色产业投资70亿元,年缴纳税收10亿元,发明专利拥有量120项。

 

规模:

 

规划用地面积6000亩,其中建设用地面积4400亩;已建成区域用地面积近3800亩。

 

开发模式借鉴:

 

政府引导、企业主体、市场化运作,由一汽集团、汽开区、长发控股集团3方联合组建长春市长盛开发运营服务有限公司,作为小镇投资建设运营主体,以业主身份筹集资金、规划建设、运营管理

 

运作模式借鉴:

 

建设全方位展示红旗汽车制造工艺的智能化工厂、红旗民用车、红旗特种车定制中心等。依托红旗民族汽车工业第一品牌,以汽车制造业为核心,拓展研发设计、个性化定制等高端服务,为红旗品牌注入新动力。

 

聚焦汽车核心配套产业链,大力发展智能制造、新材料应用、节能环保等相关产业,拉长汽车产业链。

 

引入教育培训、移动出行和智能网联等内容。在小镇中规划建设创新引领区,汇集新能源、智能网络、无人驾驶、研发设计等功能。建立红旗研发总院、红旗造型设计院、红旗新能源开发院等研发机构,形成研发集群,打造独立自主的研发生产转换平台。

 

在红旗生产制造基地中,以红旗LOGO为设计元素,为来访者和参观游客提供停车、餐饮、观光等高端服务。规划建设红旗博物馆、汽车展览馆、红旗穿梭体验中心、汽车博览馆等主题馆,建设各类玩具车、卡丁车、汽车历史文化街区等文旅项目。围绕汽车文化主题公园建设成熟的商业服务配套设施、五星级酒店及高档居住小区,创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硬件环境。

 

建设红旗历史博物馆、解放博物馆、汽车文化博物馆、历史厂门、1958大道、十里汽车文化长街、红旗观光工厂、汽车文化主题公园等汽车文化旅游景观,弘扬和传承特色历史文化。

 

省、市政府通过专项政策在产业规划、土地预留、人才吸引、要素保障等方面支持小镇项目建设。吉林省政府与一汽集团共同建立政企联席会议制度,解决小镇建设的困难,加快推进小镇建设。

 

成功经验:

 

政府引导,企业作为开发运营主体,市场化运作,政企共建。

 

以本地优势产业为依托,通过延伸产业链条,产业集聚等方式壮大特色产业,与此同时引入教育培训、研发设计、智能化技术、新材料应用、节能环保等内容,提高产业附加值,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
 

通过挖掘当地特色文化,创新应用,建设博物馆、文化街区等设施,突出彰显特色文化。

 

通过建设主题公园、餐饮、观光、酒店、高档居住区等配套设施,提升硬件环境。

 

通过建立政府+企业联系会议制度,协调解决小镇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,通过制定专项扶植政策,在产业规划、土地预留、人才吸引、要素保障等方面支持小镇项目建设。

 

最终形成产城共融,协调发展,建成具有项目特色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小镇。

 

案例四:广东佛山禅城陶谷小镇
 

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类特色小镇


简介:

 

广东省佛山市禅城陶谷小镇是特色产业类小镇。以发展陶瓷产业为核心,入驻企业2200家左右,吸纳就业11万人,完成特色产业投资额24亿元,年缴纳税收29亿元,发明专利拥有量550项。

 

规模:

 

规划用地面积9500亩,其中建设用地面积5700亩;已建成区域用地面积8000亩,其中建设用地面积4800亩。

 

开发模式借鉴:

 

区政府指导,市场化运作,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小镇建设。构建政府、企业、社会协同善治的框架。政府以双创资金引导与企业联盟合作,采用PPP等模式为主,充分发挥市场力量,推动小镇建设。

 

运作模式借鉴:

 

区政府引导,以市场自身的力量进行产业提升,优化整合产业资源,形成各类企业联盟,打造集采购、运输、分装、贸易、服务于一体的综合产业平台。立足当地陶瓷产业基础,依托小镇几千年的制陶历史和陶瓷产业在全国的产业影响力,打造以陶瓷产业为核心,陶瓷工艺与文化创意、互联网产业相融合,由设计、互联网、科技为驱动,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产业发展模式。

 

创建陶谷小镇陶美创意区,吸引1800多家企业入驻,主导产业占比达65%。建成超过30万平方米的孵化平台,集聚创新创业企业1000多家,吸纳市级以上陶艺大师84位,拥有高新技术企业72家、市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15个,年均发明专利申请量1500件、授权量185件、软件著作权252件。通过引进上市公司、加盟供应商、服务商等,构建中国最大的陶瓷产业链服务平台,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,构成了强大的产业实体支撑。

 

小镇运用园区工业技术改造和完善配套免收土地出让金、园区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免收土地出让金、园区土地及建筑物使用享受功能临时变更免手续等优惠政策,引导企业参与城镇更新改造,注入新产业、新业态,焕发小镇活力。

 

小镇制定陶谷公约,形成全社区共建共识,并建立区域党建和片区联席会议两个日常管理机制,为陶谷公约实施提供有力保障。利用政府扶持,撬动社会资本,成立佛山市禅城区谊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、佛山南庄建陶小镇发展公司等两家小镇运营公司,调动镇、村、企参与共建。

 

成功经验:

 

精准定位。因地制宜,抓住当地具有悠久历史及强大影响力的陶瓷特色产业以此为基础,打造陶瓷产业特色小镇。

 

模式创新。由政府制定各项优惠政策,创造性地提出陶谷公约,利用政府扶持,撬动社会资本,调动镇、村、企参与共建。引导企业参与小镇产业发展,城镇、乡村环境整治,社会配套服务完善等小镇创建工作。

 

产业升级。充分发挥市场作用,引导资源合理分配,通过陶瓷产业与创意设计和互联网产业相融合,以设计、高科技技术为驱动,推动传统产业升级。通过创建陶美创意区、电商创意园等促进产业与人才集聚。通过产业协会促进产业链系统服务平台形成。

 

硬件升级。通过政策与管理机制,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村、城、产业园区的环境整治,设施配套完善与产业技术升级,打造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生态与生活环境。

 

最终形成具有当地文化特色、生态环境优美、产业集聚转型升级、设施配套完善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小镇。

 

小结:

 

综上,通过以上4个精品特色小镇成功经验的总结与分享,我们发展其成功各有特色,但也有一些规律可循。

 

首先,一定要有准确的定位。

 

其次,一定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与扶持作用。

 

再次,一定要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本、产业、人才优势与运营经验。以市场化运作,促进资源分配与产业集聚。

 

最后,在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产业发展模式促进发展的同时,注重城、村、产业园区生态、生活环境的整治和更新,注重设施配套的补充完善,注重文化的挖掘与传承,彰显小镇文化与产业特色,从而达到宜居宜业宜游和具有一定文化特色的总体目标。

end
查看全部 经典案例
查看全部 相关阅读
顶部
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